"專案績效不佳,誰該負上最大的責任?"同事間互相怪來怪去,不如……..

職場上總有些工作,很難清楚定義職責分界;
尤其是你泥中有我、我泥中有你的整體績效。

2015-2016年間,服務的公司網站大改版,我發現,進站的自然流量緩慢的持續降低。網站自然流量一般跟公司服務競爭力、品牌知名度,以及,用戶黏度有關;當然也有些技術上的方式,可提升網路搜索引擎的曝光度,增加更多進站人潮。所以,自然流量降低,誰該負上最大的責任?

流量是電商生意的活水,不用錢的自然流量佔比越高,代表公司競爭力與網站體質越好。從發現數據異常的那天開始~我滿腦袋都在想著,那我能做些什麼呢?
傷在哪?洞多大?先從釐清問題開始、優先止血、再找資源求增長。

往下研究後發現了很多不應該⋯⋯
網站改版時,給供應商上傳商品圖的後台系統,壓圖功能處理不夠完善,供應商肥大的廣告圖檔就這樣直接上到我們網站,造成我們網站開啟速度變慢。
還有,網站類別的架構調整、網頁標題描述技術重複處理,破壞搜索引擎原本收錄的結果。
技術問題造成的失分,要怪planner?還是dev.?爲什麼IT就是萬能的?過程中,業務單位、行銷單位,不都有加入討論?
怪來怪去,1減1再減1,集體失分加碼再送負面氣氛;不如1加1再加1,大家一起捲起袖子解決問題。
改版大違規SEO 規則(SEO: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/搜尋引擎最佳化) ,我看到根本的問題是:公司沒有SEO的專業人才,基礎的SEO通識根本不夠用。

牽涉複雜體系的問題,多數人都會反射性避開,但它偏偏往往也是最重要的事之一…….
如果真有上輩子,我不是「蛾」就是「鳳凰」吧⋯飛蛾撲火、浴火鳳凰,實在愛極了往火堆飛去!
我開始找IT主管們討論解法,大家心有餘而力不足,因爲該年度的系統專案進程早已排到年底。
我匯整突顯問題嚴重性的資料往上呈報,希望能插入技術排程。第一次失敗,因爲沒有足夠的業務數字可支持這個SEO專案的重要性;第二次失敗,因爲沒有搭配明確的落地執行計畫;第三次,總算說服大老闆買單了。

不是每個原住民都很會唱歌,
不是每個電商人都懂得SEO。
SEO需要技術單位、行銷單位、業務夥伴多方的密切合作,整合多方資源,才有機會繳出漂亮的成績單,且優化工作無盡頭,要一直持續做。
也就是,不是誰來做,而是大家都要一起做;也就是,要讓這專業,成爲一種文化與習慣。所以,在老闆的支持下,投入經費讓技術單位找來外部顧問,也安排行銷同仁去上課,最後,在業務主管的跨單位的支持下,近百位的業務同事,通通一起來學習。

不只公司同事要有概念,更開始了關係企業、合作廠商的巡迴說明。「小孩出生要報戶口,政府的系統才查得到這個人,對不對? 」「如果沒報,成了幽靈人口,就要等到被政府抓到,資料才會進到系統喔⋯」「希望你的小孩拿到更多政府支持的資源嗎?那就要按政府的規則來做事,或是找其它政府信任的名人爲你的小孩背書推薦⋯⋯」只略懂皮毛的我,用最簡單的類比說明,期待與大家一起進步,一起把事做更好。所以,想在google搜尋到你的網站?• 那就要到google登錄你的網站或提交網站地圖(Sitemap)• 或是等Google的自動搜尋機器(Googlebot) 抓到你的網站。要多久?快則兩到三天、慢則三到六個月,視情況而定,儘管機器人再怎麼聰明、快速,但是面對全球上億個網站,需要多給它一些時間。• 想要網站的搜尋結果出現在更前面,增加更多曝光的機會?那就要做好google喜歡的內容,以及,跟它所信任的網站交換連結、產生互動、取得背書。影響讓近200人一起來學SEO,這是我職業生涯中最酷的一次。

-有些事不做不會怎樣,做了真的非常不一樣。
"績效不佳,誰該負上最大的責任?"同事間互相來怪去,不如大家一起捲起袖子解決問題。謝謝過程中共同努力過的我們!特別感謝 林雅菁陳俊龍James YehLynn ChangJoJo TsaiWei-hua Lin

****** ****** ****** ****** ****** ****** ******

《槓掉可是、打破規矩:不一樣讓你更出色 》#寫出影響力第七班#課前作業#第七篇#進度規定只能中秋趕稿😰謝文憲王永福 老師中秋快樂!我會趕快跟上XD同步謝謝校稿人 陳崇儒,有錯別字請找他😆

你被批評過太鑽牛角尖嗎?陷在「覺得自己搞砸了!」的負向情緒走不出來嗎?沮喪再見!來看看她的故事⋯

「哭有什麼用?」從小,我被教育"流眼淚是示弱"。
「職場上喜怒不可形於色。」長大,我被教育"情緒是不專業"。
於是,當我連自己的情緒都管不好時,我覺得自己很差勁!覺得自己搞砸了!

但又不甘心自己被情緒帶著走,想找到個方式,解決我的情緒,讓自己不要繼續鑽牛角尖~~~於是,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理解自己的負向情緒⋯·爲什麼覺得自己不夠好?·爲什麼覺得自己搞砸了?·爲什麼覺得自己就這樣?最後發現,困住自己的不是"情緒",而是"固定思維"。

"情緒"其實只是一個「訊號」,快樂與沮喪,沒有對與錯 ;但因爲華人壓抑的文化使然,負向情緒被貼上"不應該"的社會標籤。所以~小孩跌倒時,我們說:「爬起來、不要哭。」失戀難過時,我們吿訴自己:「不可以難過。」我們深恐被貼上「情緒標籤」,因爲那是不對的~於是,假裝自己很好、假裝自己沒事⋯然後,生病了。

大三那年,分攤著家裡內外經濟壓力,一天打三份工的我,被醫生診斷確診憂鬱症,還被發了張「重大傷病卡」。
當時的我,很害怕自己做不好⋯
「有盡到長女的責任嗎?」
「有顧好唯一的弟弟嗎?」
「有做好畢業的準備嗎?」但我完全沒理會心中的「小鄭婉婷」的害怕⋯
忘記安慰她:「我知道妳很害怕,但我們全力以赴就是。」
反而是斥責自己"怎麼會怕做不好?到底有沒有有心想把事情做好啊?"
我不允許自己有懦弱的情緒,最後,我反倒變得不堪一擊。就好像是胃痛時,我們感受到「痛」的訊號,但沒去看醫生,而是告訴自己"現在是什麼時候,竟然胃痛!忍著。"最後,身體垮了,一切也都暫停了。

生理的痛覺、心理的挫敗⋯擁抱訊號,有的時候,停一下反而比較快。我是靠藥物與理解自己的情緒走出來的。「害怕」與「擔當」其實是兩件事;前者是當下的情緒,後者是執行中的挑戰。害怕沒有盡到長女的責任⋯害怕沒有顧好唯一的弟弟⋯害怕沒有做好畢業的準備⋯我必須找出引起情緒的主因,這樣才有機會對症思考解法。我到底在害怕什麼⋯?!到底什麼讓我害怕⋯?!

經過無數的自我挖掘與辨證,我發現引起我害怕情緒的根本來自於「追求完美」,因爲追求完美,所以容錯力差,也因此非常害怕失敗。我期許自己是個好女兒、好姊姊、好榜樣⋯而當我只要一個事件沒做好時,就會無限上綱的把「單一事件」放大到「自我否定」。當單一事件不如預期達到設定的目標,就成了自己能力不足、無能無價值的證據。如果沒有成功,那麼就是徹底的失敗。「非黑即白」的負性思維,讓我揪結在自己所犯的每一個錯誤中,陷入掙扎。我原廠設定的「完美主義」,限制住了我。

怕做錯?怕自己做不到?這其實是"覺得自己就是這樣了"的「固定思維」。同樣是單一次的失誤,如果解讀的方式調整爲「不是不會,是我還在學。」「不是不夠好,是我還在學。」給自己"再一次"與"下一次"的持續進步的機會,眼前的挫折也不過是蛻變更好的練習經驗,這是「成長型思維」。

想通了這點,我用下面三個方法,演繹「不完美主義」,在工作與生活中,訓練自己對不完美的忍受度。

1️⃣思考)"事件是事件,我是我"如果真不小心有失誤,是我這次沒做好,而不是我不好,更不代表我永遠做不好、做不到,因爲我會繼續進步變得更厲害。「這回失敗,下回再戰。」

2️⃣#行爲)"轉移注意力"情緒是可以受外在環境變化影響的。所以,當我發現自己卡住時,我會看書、看電影、聽聽學習音頻或podcast( 尤其指名Shosho Chang的「不正常人類研究所」)透過"輸入"轉換自己的注意力、轉換心情,也轉換自己的腦袋。

3️⃣信念)"所有的決定都是最好的決定"把時間花在懊悔已經無法改變的「過去」~或是把時間花在擔憂無法預測的「未來」~你覺得哪個划算?我把時間花在讓自己變得更好的「當下」!我們回不了過去,也到不了未來,但我們可以專注當下、改變現在。原本我只是想脫離情緒的象牙塔,但透過這樣的練習,不但陷在負面情緒的時間縮短了,生活還意外的更精彩。因爲美好的事情太多了,我忙著快樂的玩耍與學習,根本沒時間沮喪。

要處女座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需要很大的勇氣。現在的我,依然會害怕失敗,但是我不再害怕面對失敗!因爲,就算失敗了,也是一種收獲,我坦然接受我的不足。
「不足,就學!不是不會,是還沒學會。」
面對工作與生活的大小困難,我是這麼想的⋯
如果可以突破,我就多了一個可以說嘴的故事,如果突破不了,我就多了一個失敗的經驗分享。

自己的故事自己寫!
很喜歡余懷瑾說的「也許故事的起點不是我們喜歡的樣子,但我們可以改寫故事的結局。」陷在「覺得自己搞砸了!」的負向情緒走不出來嗎?
我的體悟是,別讓"固定思維",限制住自己的可能性!

前輩離職前送給她這句話:「妳可以做自己,但不能不專業。」人生苦短,何必勉強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?!

妳可以做自己,但妳不能不專業。」會議結束後,外表高冷的ED前輩,把我唸了一頓。32歲才開始正式受雇上班的我,帶著少年得志創業者的無羈與自負投入職場,有衝勁也有衝動,闖出不少成績,也闖出不少是非。

財務背景出身,從母集團轉調到我們公司的ED前輩,是個邏輯思考十分縝密的專業經理人。高高瘦瘦的他,戴著副金框眼鏡,搭配上一雙鋭利的眼神,給人冷冷的距離感。我負責行銷投資報籌率試算,而他則是預算舵手決定放行。簡單來說~我的活動提案,沒拿到他的同意,無法執行。我剛開始跟他過預算時,氣氛通常不怎麼好。
我:「吼!你不懂。」
ED: 「是我不懂?還是妳沒說得讓我懂?」
ED: 「妳這個促購玩法,公司沒人做過,有跟另外的部門核對過嗎?」
我:「一個活動到底要對幾個部門啊?!」
我:「你繼續退我們提案!活動就要開天窗了。」
ED: 「那妳就會學會要預留更多的時間來討論。」

相當擅長網路促購活動規畫的我~習慣小步快跑彈性修訂計畫的我~不很適應這樣按步就班的市場打法。轉過身,不免murmur⋯⋯這人是在卡我,是吧?!這麼多的作業流程,超浪費時間,真的是大公司待久了才會有的習慣。再多的計畫都是紙上談兵,市場就在那,不快點試試看,商機都跑了。-但我知道⋯這樣下去是不行的~~~因爲整個團隊的作業都會因此節奏大亂,我必須找出、以及學會跟他的溝通方式。畢竟,他就是遊戲規則,不破關不行!於是,我自費數萬元去上了林明樟的財務課,用財務的語言翻譯電商專業,來與財務對談。

人與人之間是會因善意而拉近的距離的⋯看我被他的管理方式搞得頭痛,竟是跑去外頭上課找出溝通的解法,他也覺得我相當有趣。自此,他願意多跟我說一些、多教我一些。從財務的觀點、從集團的高度,教我另一個角度、另ㄧ個世界的生意經。做生意跟管理一樣,沒有絕對的對與錯;所有方式視情況而定,成功者決定規則。聽他說得越多,我越是汗顏⋯⋯原來之前是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」,被自己給侷限了,也誤會了他不少。

有次會議,他見我想推行的業務,不是很獲得與會同事們的支持。會後,他敲了敲我訊息。

ED: 「妳可以衝,但不要這麼"衝"。」
ED: 「我覺得妳提的點子非常好,但妳溝通的方式太衝,對方聽不進去。」
我:「我就是這樣啊!……」
ED: 「妳可以做自己,但不能不專業。」

後來不久,他離職了。ㄧ如他低調的個性,我沒來得及請他吃頓飯,他就這樣靜靜的消失在辦公室。「妳可以做自己,但不能不專業。」成了他離職前跟我說的最後一句話。這句話ㄧ直在我心中發酵著~~~沉了將近三年,才逐步在褪變中體悟出道理。

「我就是這樣啊!」這是非常危險的一句話,會侷限住自己的所有可能性。打從有記憶來,我對於「做自己」一直有個很深的執念。我很怕在長大的過程中,失去了我自己、更怕被同化。不論如何,我都要活得很有自己的風格~這是我頑固的後青春期任性。但~打著「做自己」的大旗⋯誤會,處世圓融是被社會同化,誤會,不喜歡就可以不要強求,誤會,衝動是種率直真我表現。但~移到「專業」的放大鏡來看⋯把自己擅長的事做到好,其實是在成就天賦!把自己不喜歡的事做到好,才是種專業表現!專業,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,而是不管喜不喜歡,都能把該做的事處理得漂漂亮亮。

我是害怕跟五月天的歌詞角色一樣,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遺失了夢想?還是只是任性的逃避該修的學分?ㄧ直到35歲,我才開始意識到⋯我可以衝,但不要這麼"衝"!我可以有個性,但不能不專業。尤其,不論是上班或是創業,管得住自己的"衝"都是必要的!衝勁,可以解決問題,但衝動,會製造更多問題。說我是變了嗎?「我依然是我!只是變得更好了。」是我,想要變得更專業;是我,選擇變得更專業。所以,我還會繼續72變 。To Be Continued…

📌Ps. 陳崇儒審完此文後的第一個反應「妳這前輩是男的還是女的?」我:「男的啊~」陳崇儒:「竟然藏著我不知道的男前輩」我:「天!我幫你找到再次出場的跑龍套台詞了。」就是這段ps😂

一邊業績亮麗,每月都有獎金可以拿;一邊達成慘綠,檢討報告寫不完⋯⋯ 《月薪同樣是3萬,你會怎麼選?!》

每回在外演講,遇到新鮮人問我「如何在職場上被看見?」我總是會想起她的故事。

2014年冬天,在別的部門主管介紹下,我第一次在辦公室見到她。高高瘦瘦,穿著黑色皮衣外套,酷酷的不多話。研究所在英國攻讀行銷學位的她,進公司的第一個任務是整理報表。過了三個月,前輩們發現這女孩做事速度快又細心,於是,指派給了她更多不起眼的小事。「這年輕人,怎麼這麼耐煩?」這個女生認真對待每件雞毛蒜皮"小工作"的態度,引起了我對她的好奇。

後來,組織改組,我成了她的直屬主管,順理成章的跟她有了更多的接觸與互動。不過,我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她的惜字如金。我:「妳現在手上瑣碎的工作很多吼?!」她:「總要有人做。」我:「試著把這些瑣碎的工作化零爲整、流程架構化,我希望未來任何一個接手的人,都能處理妳現在的"兩倍量",讓業務推動更有效率。」她:「嗯。」我給出了很不容易的挑戰,她照舊酷酷不多話的接招。

又過了一年,專案業務發展得超乎預期的理想,部門預計擴編人手,我準備找新人接手她的工作,讓她轉做其它專案。由於她的表現有目共睹,主管們也都贊同我的安排,支持交付給她行銷公司重要的專案業務。我:「等新人上手後,妳就專心行銷專案。」她:「嗯。」結果,竟然連續陣亡四個新人,等於有將近半年的時間她同時兼任"新舊兩份工作",但我卻不曾聽過她抱怨。

沒有意外,她在新的專案內表現得十分出色,與專案成員們間的配合也相當有默契!業務發展扶搖直上,專案成員們每月都能領到公司特發的業績超標獎金。當時,我負責三個團隊,其中一個是她所屬的專案業務,時值"站在風頭上";另外兩個團隊可就沒那麽幸運了,一個"轉型蛻變中",另一個則"捲進龍捲風"。"捲進龍捲風"的團隊,負責的是電商最重要且專業要求度最高的「流量(人潮)」導入工作,包含自媒體發展、媒體採購、SEO 、導購網站合作⋯etc. 那一年,這個團隊的資深同仁陸續離開,組織鬧空城下,我邊面試合適人選,邊緊追著部門目標。我,想要請她來幫忙。只是,一邊業績亮麗,每月都有獎金可以拿;一邊達成慘綠,檢討報告寫不完⋯⋯ 要拿獎金根本不可能!"她會願意轉team嗎?!"

我很誠實的跟她分析了兩份不同工作的利與弊,也很坦誠的讓她知道:「 流量運營的工作專業度高,一般我傾向從市場找有經驗的,要不是眼前急需救火,不然,內轉的可能性確實不高。」會談後的隔天,她用LINE簡單回我:「Okay」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⋯更不是一個多數的選擇⋯這次,我沒讓她句號就句號了,立馬往下追問她做選擇的思考。她:「 這是個機會!不試怎麼知道?!」接著幾個月,她利用下班時間去上各種數位課程,想方設法讓自己"跑快點",我在旁看了真的好欽佩。那一年的雙11 ,大家共同締造了公司開站以來最高的單日業績,其中,她所屬的流量團隊功勞不可小覷。

現在的她,在一家知名外商公司擔任流量運營的要角,帶著幾個年輕人開疆闢土、衝刺前進,表現十分出色。在處理和判斷大量數據應用的相關題目上,相較於別人,她總是更游刃有餘!我意外的發現讓她"能力出眾"的原因竟然是⋯⋯被當年那些雞毛蒜皮、毫不起眼的各式報表給磨出來的。原來,事從來沒有分大小!是態度封閉我們的眼界。當我們覺得自己是在做小事,我們就真的把自己跟事情做小了⋯⋯每回我在外演講,遇到新鮮人問我「如何在職場上被看見?」我總是會想起她的故事。在她的身上,我學到了幾件事⋯· 每件小事都願意做好的人,會贏得信賴· 沒有用不到的經歷,只有不用心的體會· 積極的人,會在困難當中看到機會點· 機會不是留給準備好的人,機會是留給願意嘗試的人她的態度叫做林威樺!

舞台的鎂光燈迷人,人人都想要上台~但關於上台的功夫,你準備了多少呢?(註)📌薪資取市場新鮮人平均起薪水位,非真實數字。

資深同事:「以前我們都是這樣做的啊!爲什麼要改?」新官上任三把火,是燒出新氣象?還是失火了⋯

2015年底組織改組,幾位在公司相當資深的同事,調到了我新接手的部門。對於改變,有人興奮擁抱,有人哀嚎防衛。磨合的第一個禮拜,還算和風細雨;磨合的第二個禮拜,開始暴風驟雨。

以前我們都是這樣做的啊!爲什麼要改?「以前我們都是這樣做的啊!爲什麼要改?」這句話的背後,有挑釁、有質疑、有抗拒⋯就跟熱門歌曲副歌一樣,高頻出現在我耳邊。可能是害怕改變,也可能是不覺得有必要改變。"以前消費者網購用電腦,現在是用手機,介面與使用場景都不同,我們的作法又怎能不改變?!"可能是感覺挫折,也可能是放不下過去的驕傲。"以前消費者上網首頁是雅虎,行銷人員買買雅虎廣告就能搞定流量;行動時代消費者注意力分散,流量渠道超多元:有FB、有LINE、影音頻道 ⋯ 我們的作法又怎能不改變?!"溝通與討論凡觸及"改變"相關的議題~部份同事二話不說就是擺個臭臉給我看⋯我發現,不是不會,而是根本就不想,與專業能力無關,問題的關鍵是態度。

談變生變!搞得團隊快失火⋯⋯
"還沒來得及顛覆過往作法!打出精彩全壘打。"
我就先被兩位資深同事三振出局了。他們以職涯規畫爲由選擇遞單離職,這讓還在熟悉新業務範籌的我,很是緊張。傳說中的「新官上任三把火」~目的是爲了燒出新氣象!而我怎麼搞得團隊快失火⋯⋯雖然職場來來去去是常態,但一接手就陸續收到資深同仁離職單的當下,還是讓我很是質疑我自己。

職場上最稀缺的資源是信任與支持!變與不變,是選擇題,不是是非題。帶著主管們的信任與新團隊的支持。我知道不只要變,還要快!沒有時間舔傷口⋯我常開玩笑:「容易做的,就不需要鄭婉婷。」想改變,就不要怕失火!範圍可控就勇敢衝 ~少了熟悉公司的人才,更要細細盤點現有團隊成員的優勢與特點,想辦法排出最好的強棒組合。新的團隊在動動盪盪中,持續往前大步走。

冒險!才有機會更精彩。行銷單位在意用戶體驗、品牌觀感,營業部門在意變現速度、曝光版面,因達成目標的手法與立場大不相同,所以,在不少公司這兩個部門經常都是吵吵鬧鬧的;當然,也包含我們。如果可以得到營業部門同事的信任⋯對這個新組的團隊會是很大的強心針!我大膽的提出縮減業務在FB粉絲團曝光的想法。會選擇從FB粉絲團開始,是因爲一來行銷單位可控度高,再者FB粉絲團當時屬於「三等資源」對業務來說食之無味、棄之可惜。
拿三等資源來做新嘗試,最可以無包袱大膽做。「成了」,當賺到!會讓大家對團隊刮目相看「敗了」,再嘗試!也不影響公司整體大方向「請給我們三個月的時間,讓我們用新的方式做做看⋯如果從粉絲團導入的業績沒有變得更好,我們以後都照業務單位建議的方式做!」半信半疑中,業務單位同意了。

態度永遠比經驗更重要!
應人員異動,負責維運粉絲團的小編是個「完全的社群新手」,剛踏進職場1-2年,工作歷練嫩得可以,剛轉調到我的團隊時,跟我說話手還會發抖!
把跟營業單位的 "插賭"擺在她身上,說完全不擔心搞砸是假的!不過,24歲的她執行力相當到位,再搭配上創意十足的同組主管,我相信會是一個精彩的組合。最重要的是,一個電商新手用新手法繳出漂亮的成績單,將更能讓大家信服改變的必要性。第一次的直播,她手抖到鏡頭都在晃,但看著在線人數攀升到百人,我知道改變真的開始了。第一個月,粉絲團整體互動率翻倍;第二個月開始更是急速上揚⋯「粉絲願意互動,自然會有業績。」果然,從粉絲團所導入的業績也比先前更爲理想了!這個結果,不僅讓營業單位滿意,也引來媒體的關注與報導。

改變,再小都很有力量!後來,我們還企畫了「正港館長直播單元」,把網購平台躲在電腦營幕後的館長們拱上螢幕,站上一線與消費者分享自己經營的商品線別「什麼最值得買?」。那一天,我們一起寫下了值得紀念的歷史。誰說,營業和行銷總是對立?誰說,做得好一定要有經驗?改變,需要的不只是勇氣,更需要對齊方向;當改變的齒輪卡對位置時,再小都很有力量!

獲利的魔鬼,就躲在細節裡。同事反譏:「這麼認真幫公司省成本~老闆也不會因此幫妳加薪的啦⋯⋯」

我32歲那年,職場角色從"創業老闆"轉變爲"受僱員工",老闆與員工的思維差異,讓我好一陣子相當迷惘我是誰。「角色換了、腦袋沒換」,前進的過程中,引來不少同事的非議⋯⋯⋯-獲利的魔鬼,就躲在細節裡。網購平台的銷貨淨利率其實普遍不高,除提高市佔、持續擴大銷貨規模外,「如何控管成本」,尤其是費用率佔比動輒10%以上的物流支出,包含理貨、撿貨、包裝、宅配⋯ 等,對於從事電商的企業來說,是件大事!我剛進公司所負責的第一個專案,運營內容包含建制新型態的物流出貨體系。我經常性的到桃園倉庫一線觀察大家作業,用A型處女座的龜毛,制定與優化作業SOP,持續細調 {撿貨->出貨}現場動線。

「老闆」與「員工」的思維差別⋯包材多一種尺寸,對公司來說,就是多一種囤貨成本;玻璃袋過大的尺寸、或不必要的厚度,不只對公司來說是種浪費,也不環保。一天,我帶著假日從塑膠廠蒐集來的,各式不同尺寸與厚度的包材(網購出貨破壞袋、玻璃袋)到台北公司辦公室,準備下午帶到桃園倉庫和貨物"相親"出最速配的組合。同事:「會不會太誇張?!妳管得也太細了吧!這麼認真幫公司省成本,老闆也不會因此幫妳加薪的啦⋯⋯」我一愣!這不是我份內就該做好的工作嗎?老闆爲什麼要因此幫我加薪?(眼冒問號)我回答同事:「我只是單純想把事做好⋯」同事:「妳現在只是個上班族,不用再像以前創業,要把公司的獲利扛在肩上啦~太累了吧。」

勿忘初衷說起來容易!做起來挑戰。類似的對談經常發生。同事覺得我很怪,我也覺得同事怪。然後,辦公室裡有些「圈圈」開始傳出 "新來的經理什麼小事都要管!小鼻子小眼睛的,我們是大企業欸,要看的是大市場大發展。""新來的經理沒上過班啦!她那一套在這邊搞不起來的,就看她可以撐多久⋯⋯"有一陣子,我甚至質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些什麼?因我身份的轉變,漸行漸遠過去創業所結交的 "老闆朋友圈" ; 因我思維的固化,打不進去現在上班的"辦公同事圈"。 那我是誰?是不是該放棄些堅持?融入大家。

老公陳崇儒在我生命中經常扮演「心靈導師」的角色。陳崇儒:「大公司人才濟濟,妳覺得當初人家爲什麼要找妳來坐這位置?」我:「嗯,看中我過去從0到1的經驗。」陳崇儒:「妳就像是沒受過科班訓練的土炮。」我:「拜託!網路時代,非正規軍打法更有機會!」陳崇儒:「可是妳小鼻子小眼睛,看不懂大公司的投資。」我:「網購毛利很低好嗎?要衝規模化的同時,本來就要隨時檢視可優化的地方啊~」陳崇儒:「哦~妳很清楚自己在幹嘛呀~」我:「可是大家都在後面講東講西的⋯⋯」陳崇儒:「呦~(音拉高八度)原來妳也會在意人緣好不好的啊?!」給了他一個白眼~我決定繼續堅持我覺得對的事。用「捨初衷」去換「受歡迎」,我覺得不划算!

全員數據化的改變!關關精打細算。從我的團隊開始,我用我的方式教同事~第一課是基本的"固定成本"與"變動成本"。後來,我的團隊在估算一檔活動商品的備貨量時,拿捏的不只是 "能衝出多少業績?"還會顧及多數行銷人通常"沒看見"的隱性成本,如倉儲迴轉天數估計。每個倉位都是有租金成本的,貨沒銷掉,擺在架上就是有倉儲成本。若不幸銷售不理想,是要退倉划算?還是要損毛利做促銷划算?關關需要精打細算。不論我是"創業老闆"或"受僱員工",我都只爲自己所奉行的信念而努力!!!我是誰?我是鄭婉婷。

網拍內衣賣家32歲空降知名集團經理人,第一天就想要離職

我的網拍職涯,從一件$199元的內衣開始,到品牌成長至年營收3億,(時)紡織股龍頭公司收購公司股份結束。

離開那年,我32歲。

大學畢業後,從沒以受雇身份正式上過班的我,興奮的接受一個知名集團的工作邀約,面試我的總經理說:「我將負責公司年度最重要的專案,這專案是集團董事會拍板決定的,如果發展得好,未來還可能獨立成一個新事業體。」我滿腔熱血的想大展身手。


既然是公司年度最重要的專案,既然是集團董事會拍板決定的,我天真的以爲全世界都會「主動」來幫我。沒想到,到職的第一天就超想要離職!

新事業的運營模式是一條龍式的品牌網銷(包辦 理貨、進倉、拍照、文案、上架、活動),與該公司原先平台式經營的作業迥異,所以,全部的作業流程都得重新設計。
到職的第一天,我早上到台北辦公室報到,中午就與負責物流管理的同事ㄧ起到桃園倉庫,同事們帶我到桃園倉庫後,就回台北辦公室了,空盪盪的倉庫,就只剩下我一個人。
幾百人的公司,部門分工明確,新事業的運營模式不在既有分工架構內,大家都在等著看「這個空降的經理人要做什麼?會怎麼做?」


我以爲人人都是局內人,但其實人人都是局外人。

老公打電話來關心我第一天的上班狀況~
我:「欸欸欸!我新人欸~竟然把我一個人丟包在桃園倉庫。」

陳崇儒:「這有什麼嗎?」
我:「我覺得大家都在旁邊等著看我有多少能耐?但沒人出手來幫我。」
陳崇儒:「這不是很正常嗎?妳小朋友第一天出社會喔?」
我:「我不想做了!跟一開始跟我談的根本不一樣。」
陳崇儒:「那就離職回家顧小孩,妳太習慣當老闆了,沒辦法在外面上班啦~」
沒說再見,我就掛斷了陳崇儒的電話。誰說我做不到的?!我鄭婉婷欸!!!

結束對老公亂發脾氣的電話後,深呼吸三口氣,我轉過身看著空盪盪的倉庫,開始描繪與規畫接續進出貨的動線設計與設備採購清單。回台北的路上,打開筆電整理職缺,有:倉儲管理、物流出貨,也有行銷企畫和招商業務,開始啟動招募打造團隊。回到辦公室已晚上7:00 ~我刷門禁卡進門,準備開始上班;同事們刷門禁卡開門,準備下班回家。第一天上班,我晚上12:00 下班,最後一個關燈。

"新來的經理很拚!第一天就在公司待到晚上12:00"消息很快就在辦公室傳開了。有在女廁不小心聽到的風涼話「故意做給老闆看的啦~」;也有因此拉近關係的關心「妳不知道要找誰的?都可以問我!」對風涼的話,我選擇關上耳朵、專心完成當下任務!對友善的人,我選擇禮貌回應、沒有包袱快速奔跑!我知道當下只有做出成績,才是最重要的事。

當你真心想要完成一件事,全世界都會來幫你。在陸續應聘到合適人選加入團隊後,我在公司加班到過午夜的狀況依舊沒有改善,反而更越來越晚!因爲全都是不熟悉公司制度與作業流程的「新人」。越來越多的同事看這個「新手團隊」這麼認真,陸續主動提供資源給予支持。
「啊?原來你們這個專案還需要理貨啊?那我來幫你們客制一套進倉系統,讓你們更好管理。」
「啊?原來你們這個專案還需要自己上架啊?那我來幫你們寫個批次上傳的功能,讓你們更省時間。」「啊?原來你們這個還⋯⋯」
啊?原來大家不是不幫忙,而是看不懂怎麼幫!
至於如何讓相關關係人理解,把資源引入團隊內,除了態度,還需要簡報力與溝通力,原來當個上班族這麼不容易!

進公司後的三個月,專案如期上線了,業績更是開出紅盤,首個合作品牌,創下單日該品牌同期最高業績。
總經理:「我真是找對人了!」我:「不是我的功勞,是大家很幫忙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