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32歲那年,職場角色從"創業老闆"轉變爲"受僱員工",老闆與員工的思維差異,讓我好一陣子相當迷惘我是誰。「角色換了、腦袋沒換」,前進的過程中,引來不少同事的非議⋯⋯⋯-獲利的魔鬼,就躲在細節裡。網購平台的銷貨淨利率其實普遍不高,除提高市佔、持續擴大銷貨規模外,「如何控管成本」,尤其是費用率佔比動輒10%以上的物流支出,包含理貨、撿貨、包裝、宅配⋯ 等,對於從事電商的企業來說,是件大事!我剛進公司所負責的第一個專案,運營內容包含建制新型態的物流出貨體系。我經常性的到桃園倉庫一線觀察大家作業,用A型處女座的龜毛,制定與優化作業SOP,持續細調 {撿貨->出貨}現場動線。
「老闆」與「員工」的思維差別⋯包材多一種尺寸,對公司來說,就是多一種囤貨成本;玻璃袋過大的尺寸、或不必要的厚度,不只對公司來說是種浪費,也不環保。一天,我帶著假日從塑膠廠蒐集來的,各式不同尺寸與厚度的包材(網購出貨破壞袋、玻璃袋)到台北公司辦公室,準備下午帶到桃園倉庫和貨物"相親"出最速配的組合。同事:「會不會太誇張?!妳管得也太細了吧!這麼認真幫公司省成本,老闆也不會因此幫妳加薪的啦⋯⋯」我一愣!這不是我份內就該做好的工作嗎?老闆爲什麼要因此幫我加薪?(眼冒問號)我回答同事:「我只是單純想把事做好⋯」同事:「妳現在只是個上班族,不用再像以前創業,要把公司的獲利扛在肩上啦~太累了吧。」
勿忘初衷說起來容易!做起來挑戰。類似的對談經常發生。同事覺得我很怪,我也覺得同事怪。然後,辦公室裡有些「圈圈」開始傳出 "新來的經理什麼小事都要管!小鼻子小眼睛的,我們是大企業欸,要看的是大市場大發展。""新來的經理沒上過班啦!她那一套在這邊搞不起來的,就看她可以撐多久⋯⋯"有一陣子,我甚至質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些什麼?因我身份的轉變,漸行漸遠過去創業所結交的 "老闆朋友圈" ; 因我思維的固化,打不進去現在上班的"辦公同事圈"。 那我是誰?是不是該放棄些堅持?融入大家。
老公陳崇儒在我生命中經常扮演「心靈導師」的角色。陳崇儒:「大公司人才濟濟,妳覺得當初人家爲什麼要找妳來坐這位置?」我:「嗯,看中我過去從0到1的經驗。」陳崇儒:「妳就像是沒受過科班訓練的土炮。」我:「拜託!網路時代,非正規軍打法更有機會!」陳崇儒:「可是妳小鼻子小眼睛,看不懂大公司的投資。」我:「網購毛利很低好嗎?要衝規模化的同時,本來就要隨時檢視可優化的地方啊~」陳崇儒:「哦~妳很清楚自己在幹嘛呀~」我:「可是大家都在後面講東講西的⋯⋯」陳崇儒:「呦~(音拉高八度)原來妳也會在意人緣好不好的啊?!」給了他一個白眼~我決定繼續堅持我覺得對的事。用「捨初衷」去換「受歡迎」,我覺得不划算!
全員數據化的改變!關關精打細算。從我的團隊開始,我用我的方式教同事~第一課是基本的"固定成本"與"變動成本"。後來,我的團隊在估算一檔活動商品的備貨量時,拿捏的不只是 "能衝出多少業績?"還會顧及多數行銷人通常"沒看見"的隱性成本,如倉儲迴轉天數估計。每個倉位都是有租金成本的,貨沒銷掉,擺在架上就是有倉儲成本。若不幸銷售不理想,是要退倉划算?還是要損毛利做促銷划算?關關需要精打細算。不論我是"創業老闆"或"受僱員工",我都只爲自己所奉行的信念而努力!!!我是誰?我是鄭婉婷。